航运作为全球最主要的跨境货物的运输方式,与全球贸易活动影响息息相关。如何提高航运物流效率,保障供应链稳定、可靠、持续,已成为业界参与者研究的方向。
而物流领域供应链管理和数字化应用的成功,给予了航运业启发。运用大数据、物联网、智能机器人等数字技术,对船舶航行情况和码头装卸作业等进行监测,可以有效提高运输效率,减少作业耗时,降低时间和人力物力成本。
基于此,当前业界出现了诸多采用创新技术,以数字化为航运业运营提质增效的平台,从而促进更加高效、安全的全球贸易。但是,如何实现数字化生态圈,链接供应链各环节,依然是业界思考的重点。
承托信息错配 协作需求陡升
航运物流企业贯通产业链上下游,是重要物资运输的主力,担负着为产业链打通物流命脉的重任。
事实上,航运物流发展至今,早已不是单纯的海上运输服务,而是持续向供应链两端延伸,从“港到港”发展到“端到端”,已成为全球航运公司的发展共识。
然而,要想实现物流层面的“端到端”,意味着多种运输方式的整合,并实现这些运输方式的可视化。
上海交通大学董浩云航运与物流研究院副教授、上海交通大学行业研究院航运业团队负责人赵一飞认为,“供应链”这一概念自2000年出现以来,就是伴随着信息系统的支持,才逐步建设、发展、完善至今。
“供应链始终与全球经济和it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。这也是航运巨头马士基持续多年发展国际物流业务,或是一些线上货代公司得以成立的原因。这些供应链上的数字化参与方,成立的初衷,就是希望能够让自己的服务更精进,更密切地贴近当前时代大型货主公司的需求。”赵一飞说。
但航运物流涉及诸多环节,产业链上下游各参与方如货主方、货代方、航运公司、港口企业,都只是其中的一环,对于整个供应链升级的需求和侧重点,各有不同。同时,这些参与方对不同阶段的操作有所交叉,使得数据和信息在获取、传递和管理的过程中,存在一些难题。
“诸如物流货代公司的需求,也与制造业的结构存在一些矛盾。”赵一飞认为,由于不同的制造业公司需要不同的供应链服务,作为公共服务行业的物流公司,要想实现为制造业提供定制化服务,就需要实现服务的柔性化。这一任务,需要未来由大数据、智慧化完成。
哪吒港航智慧科技(上海)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黄桁也认为,航运业涉及诸多环节,港航企业所提供的服务方式也各有不同。在当前市场上的港航企业中,既有通过提供端到端服务保障供应链,也有只专注于一个点位优化服务。无论选择哪一种经营策略,港航企业站在自身立场最优先考虑的,仍然是如何利用最先进的数字化手段服务客户,实现上下游协同。
“无论是航运公司,还是港口方、码头运营商,或是货代企业,在当前市场上是无法实现完全的单打独斗,而是要将自己的同盟圈做大,才会有竞争力。”黄桁表示。
收入边际回缩 瓶颈机遇共生
自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暴发以来,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,受疫情及其他多重因素影响,尤其自2021年以来,航运市场表现得并不稳定。这不仅体现船期准班率下降,也体现在码头作业效率下降、港口集装箱滞留时间长、产业链供应链中断等情况。
为了向货主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,航运公司与港口方之间的不断加速融合,在拓展供应链参与度,提升市场竞争力的同时,也意味着联盟之间的竞争会更加激烈。
由于过去两年市场火爆,许多港航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盈利,手握大笔现金。然而,随着市场情况急转直下,过去两年的市场行情显然已不可重现,意味着这些企业的收入边际已不能再次大幅增长。在这一情况下,如果想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,就需要企业采取策略压低成本。数字化会成为最好的压低成本的工具。
黄桁认为,对于所有港航企业而言,未来市场竞争仍会较为激烈。
他进一步解释,航运业是强周期行业,每6—8年会表现出明显的行业周期性。在过去两年里,疫情“黑天鹅”虽然对全球经贸活动产生了影响,但从港航角度来说,反而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。
以上港集团ict业务为例,通过对集疏运体系提前谋划,结合ict模式将集装箱的周转过程形成较为有效的链路,从而实现门到门、端到端的服务。
“事实上,在疫情之间,航运公司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行业周期低谷,不得不组建联盟,抱团求生。在近两年前所未有的高运价之前,航运市场也出现过‘零运价’‘负运价’的极端表现。这也意味着,航运业的市场表现都是大资金、大整合,被浪潮拍打退出市场的航运公司也不乏大型企业。好在,在过去两年收益暴涨的积累下,历经淘沙的企业们能够经得起市场的风浪。”黄桁表示。
今年上半年,欧美港口存在大量空箱积压。由于多重原因,这些空箱无法输送到内陆集散地,进一步恶化了运力紧缺的问题。而到了下半年,随着空箱积压问题得到缓解,航运市场也将回归常态。从长远来看,市场变化推动的产业链、供应链重塑,将使得航运物流未来面临挑战,港航领域数字化发展也将面临瓶颈。
如何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打破瓶颈,是业界持续致力于推动的方向。因此,未来,港航企业对数字化升级方面的收购项目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,这对于一些it公司来说,也存在着机遇。
抛弃成本最优 转向韧性安全
伴随数字化转型,供应链发展也从成本最优模式,转向更加强调韧性和安全性。
受新冠肺炎疫情、全球经济通胀等一系列因素影响,全球贸易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。也因此,保障供应链的稳定,已成为货主企业更重要的要求。
“疫情前全球供应链处于非常稳定的状态,而现在已截然不同。”施耐德电气中国区运输与关务总监孙利对此表示,一方面,疫情的反复对大多数国际企业的生产能力产生冲击;另一方面,保证交付也成了货主争取订单的重要竞争力。孙利表示,面对全球贸易发展新阶段,货主企业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:一是对供应链部署作调整,二是对规模性生产线作布局,三是对本土化和全球化作平衡。
“尤其是本土化和全球化的权衡方面,企业要重新划分核心供应件和普遍性供应件的生产。其中,大数据就能够对过去的产业情况进行分析,从而作为未来决定的参考。”孙利认为,通过一定时间的铺垫和调整,数字化升级能够帮助货主企业实现大幅度提升。
中国作为全球经贸“稳定器”,在疫情期间发挥了保障国际物流畅通的重要载体作用。而随着我国不断深化对外开放,实现与国外科技力量的合作,预计也将进一步推动数字化货代发展,提升供应链韧性。
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首席信息官徐凯认为,中国正在从“制造大国”走向“制造强国”的进程。这是中国品牌、设计、供应链重构的过程,数字化会在其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,诸如电子提单等应用的升级,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。
同时,依托数字化,智慧物流也将可见、可控、可信,基于数据的互联互通,航运物流企业终将迈入“元宇宙”。但要想完全实现航运物流“元宇宙”,仍有漫长的路要走。“最为关键的一点,是要将‘元宇宙’和真实的世界相互连接,意味着要通过物联网与港口、仓库、工厂、载具、消费者相关联。”徐凯表示。